重慶市北碚區主要行道樹現狀調查研究
行道樹的選擇既要突出城市的特色,同時也要滿足生物學與生態 學特性的要求[2]。20世紀20年代,重慶曾選擇香樟、刺槐等作為行道樹樹種,30—40年代,增加楠木、法國梧 桐、刺桐等20余種樹木,60—80年代,黃葛樹因其顯著的抗蟲抗病性,成為主要行道樹樹種,其次為榕樹和刺桐[3]。2008年,重慶市加大“森林城市工程”、“森林通道工程”建設,樹干通直的高大落葉喬木銀杏作為行道樹被推廣,與此同時更多的外來樹種被引入。
北碚區位于重慶市西北郊的縉云山下,嘉陵江畔,坡地面積大,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土壤類型多樣,城市綠地土壤由于強烈的人為干擾,土壤性質低劣,營養低,建筑垃圾較多,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
現代國內外對城市行道樹的研究已較為成熟,主要集中在“行道樹綠帶對城市道路景觀效果的作用”,“行道樹對城市及市民的作用”,“城市環境對行道樹的制約作用”這三個方面[4]。筆者針對重慶市北碚區行道樹樹種選擇與配置進行調查分析,探討存在的問題,旨在對樹種的適應性及其作用做出評價,以期找到更加科學合理的配置方法。
1/調查方法與內容
1.1調查范圍
選擇北碚老城區、新城區及西南大學校園內有代表性的道路——雙元大道、碚南大道、龍鳳大道3條城市主干道,天生路、碚峽路、龍鳳路、雙柏路4條次干道,將軍路、中山路等6條支路,對行道樹的種類、頻度、生長型、生長勢、栽植方式、行人利用率進行調查。
1.2調查方法與內容
2014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筆者利用在北碚園林綠化管理處工作的機會,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以重慶市北碚區22條主要道路行道樹及街道附屬小喬木和花灌木作為調查對象,對其生長狀況、樹種選擇及配置方式、行人利用率進行調查和分析。用測樹胸徑尺,在地面向上1.3m處測量樹木的直徑,得到最大最小值并計算平均值,即胸徑;皮尺測量南北和東西方向的樹冠直徑計算平均值,即冠幅;測量從地面到行道樹第一層主要分支點的高度,即枝下高。從樹形、枝葉茂密度、抗旱性、抗病蟲害能力4個方面,采用評分比較 法分析行道樹生長勢;根據冠幅、枝下高分析行道樹與行人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分析行道樹樹種選擇、配置及栽植方式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行道樹種類
對北碚區有代表性的道路進行了行道樹組成實地調查,調查結果見表1。
從本次調查的情況來看,重慶市北碚區主要道路現有行道樹樹種12科15屬20種,城市干道、支路行道樹樹種較單一,平均每條路段2種行道樹,巷道行道樹樹種豐富,平均每條路段7種行道樹。分析其原因,城市干道行道樹樹種較為單一,放寬遮蔭降溫、落葉落果方面的功能要求,有利于種植和養護,使得城市綠化整齊莊重;巷道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密切, 所以充分考慮學生享用綠地的需求,選擇枝冠伸展的喬木,起到遮蔭降溫的作用,并且增加了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樹種作為行道樹,如具有殺菌抗蟲作用的香樟、圓柏,有益消除疲勞的桂花。
從行道樹生長型上來看 (表2),香樟、廣玉蘭、杜英等常綠闊葉樹種共11種,占調查樹種總數的55%,黃葛樹、樸樹等落葉闊葉樹種共7種,占調查樹 種總數的35%,圓柏、柳杉常綠針葉樹種占調查樹種總數的10%,可見落葉樹種尤其是彩色葉樹種的比例偏低,道路色彩缺少變化,道路綠化景觀觀賞性降低,且常綠樹種的過多使用,加重了重慶冬天陰冷潮濕之感。
重慶地域內可用于園林綠化的鄉土植物資源極其豐富,近些年一些專家和研究院也成功引入了一些鄉土植物,如木姜子屬的一些種。從樹種產地上來看 (表3),天竺桂 、香樟、黃葛樹等鄉土樹種占調查樹種總數的85%,隸屬于10個科11個屬;銀樺、藍桉、柘樹、樸樹等外來引種占調查樹種總數的15%, 筆者認為北碚區行道樹中鄉土樹種的種類、數量應用 適當。但仍有數量眾多的鄉土植物未被開發,還可加大開發利用北碚榕、黑殼楠等鄉土喬木做行道樹,在 實現樹種多樣性的同時,體現重慶地域特色。
從行道樹頻度分布上 (表3)來看,香樟的頻度為10,法國梧桐 、黃葛樹的頻度均為8,榕樹、天竺桂的頻度為7,復羽葉欒樹的頻度為5?梢,構成重慶北碚新城區主要道路的骨干樹種是香樟、天竺桂、黃葛樹、法國梧桐、榕樹、復羽葉欒樹,次要樹種是銀杏、廣玉蘭、秋楓、杜英、銀樺、藍桉、大葉樟等。
2.2 行道樹生長狀況
采用評分比較法,根據各性狀相對重要性,將行道樹的樹形、茂密度、抗旱性狀、病蟲害感染度4個方面分別賦予一定的比分,其中,樹形、茂密度對行道樹生長勢的表現更為直觀,因此給予較高的比分:綜合加分減分及其他欄內,主要根據特殊的優缺點進行加分減分,一般加減分的分數不超過10%~15%。 選擇園林專業學生50人作為評委,匯總評委各性狀的評分,求其平均分,求和得到樹種生長勢總分,根據總得分情況綜合評價生長勢。
統計評價結果 (表4)表明,秋楓、榕樹生長勢最好,其次為復羽葉欒樹、圓柏、法國梧桐、杜英、大葉樟、天竺桂,生長勢最差的為柘樹、桉樹、銀杏、銀樺。調查發現,龍風大道道路兩旁栽植的香樟樹形不完整,整體景觀效果較差;銀樺的抗旱能力和抵抗病蟲害的能力低,葉面枯黃,枝葉稀疏;銀杏主根不發達而側根和支根發達,喜歡疏松肥沃的土壤,不適應道路邊貧瘠硬化的土壤,整體過于瘦高;榕樹榕木虱分泌白色的蠟絲,影響榕樹健康生長及景觀觀賞價值。此外,絕大多數植物適宜的生長溫度在22~30℃,高于35℃不利于其生長[5] ,重慶夏季平均氣溫在27~29℃,最高氣溫達43℃,銀樺、藍桉等抗旱能力弱的樹種生長勢較差。綜合分析得出,香樟、銀樺、銀杏生長勢不好,應慎重選用,或實際栽植中,必須排除不利環境因素,創造其適宜生長的環境條件。
北碚新城區道路建設主要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不包含西南大學),主要行道樹樹齡約10年。調查發現,50%的行道樹胸徑超過20cm,16.7%的行道樹胸徑超過27cm (表5)。所以,在北碚新城區行道樹栽植中,存在行道樹樹齡過大,病蟲害嚴重,由于綠化管護部門每年未及時修剪,造成部分行道樹徒長,既影響人行道景觀,有給行人和過往車輛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行道樹抵抗暴雨大風等不良天氣的能力差,增加建設成本。行道樹過大也給綠化管護單位的日常管理帶來許多困擾,每年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病蟲害防治、修枝及復壯。但由于各方面綜合因素的制約,效果并不明顯。建議除特殊情況下移栽大苗木,應盡量選用胸徑7~8cm的苗木[6],也可以在現有規格行道樹的基礎上,多栽植小苗木,實現近期利益和遠期效益的結合。
2.3 存在的主要問題
重慶夏季最高氣溫43℃,行道樹的遮蔭功能有重要意義。調查發現,桂花枝下高普遍不足,如雙元大道的桂花枝下高僅1.5m,遮蔭效果差,行人無法樹下通行;銀杏的冠幅普遍較小,如龍鳳大道及碚峽路兩側銀杏冠幅僅2.4m (表6)。從行道樹的遮蔭功能來看,桂花、銀杏的冠幅、枝下高不足,遮蔭功能存在缺陷,適宜作為觀賞樹種,不宜作為行道樹大規模應用;榕樹、黃葛樹、天竺桂、法國梧桐枝下高在2.5~3.5m,枝下高與冠幅比例適宜,遮蔭效果好,宜作骨干行道樹樹種 。
從人們對行道樹景觀效果的需求來看,北碚新城區行道樹的選擇與配置存在規劃滯后性,原有行道樹樹種不能與新建道路景觀很好融合,如天生路上的構樹為城市改造過程中的遺留行道樹樹種,株行距相差較大,樹木生長參差不齊,行道樹綠化景觀較為單薄、散碎[7] 。此外,調查發現,部分路段的行道樹養護管理欠缺,如勝利街、碚峽路兩側的法國梧桐,新生側枝未及時修剪,枝干雜亂,勝利街與中山路交叉處的法國梧桐主干被截斷,破壞道路整體景觀效果;碚峽路兩側的榕樹樹齡大,氣生根長,未及時修剪,給行人的通行造成不便。
北碚新城區行道樹以單層喬木為主,僅有25.9%的路段采用喬灌木相結合的行道樹配置方式,在喬木下整齊栽植紅檵木、小蠟、海桐等形成行道樹綠帶。種植方式上,以樹池式為主,兼有少部分樹帶式。其中,樹池基本為1m×1m的正方形,普遍蓋有池蓋,為滲水磚或水泥板,也有部分樹池栽植有耐蔭地被植或鋪撒鵝卵石 (表7)。分析其目的均在于防止行人踐踏,但水泥板不利于雨水滲透,阻礙根系吸收水分,部分耐蔭地被植物不耐踩踏,土壤裸露,行人的長期踐踏致使土壤板結,行道樹生長不良。此外,黃葛樹等根系非常發達的行道樹,常將樹池上的鋪裝拱起而對路面造成破壞。綜合分析認為,樹池應以鋪滲水磚和鋪撒鵝卵石為主要形式。
在人流量和車流量比較大的地方,采用樹池式種植方式有效地增大了道路的硬質鋪裝面積,有利于人流和車流的疏導流通。但從生態學角度講,“孤植”對未成型行道樹,特別是經重修剪的新栽樹,難以形成一定的群落關系。這種方式使樹木完全暴露在上有烈日曝曬、下有道路與建筑物的熱量反射之中。因此,炎熱的夏季往往是新栽行道樹最難安全度過的季節,也是很多新樹種難以上街的重要限制因素。再加上道路環境嚴重污染,土壤板結,立地條件差,對樹木生長無疑是雪上加霜。樹帶式的種植方式有利于行道樹的生長,稍寬的綠化帶采用喬灌木、綠籬、地被相結合起來增加景觀層次,較窄的綠化帶則在其上簡單鋪植草皮或綠籬。
3/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本次調查表明,重慶市北碚區行道樹特點是:城區主干道常綠闊葉樹和落葉闊葉樹使用率高 ,次干道和背街小巷鄉土樹種使用率高。以單層喬木為主,多采用樹池式的栽植形式。行道樹栽植的整體效果還是不錯的。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落葉樹種尤其是彩色葉樹種的應用比例過低,部分樹種長勢差 ,栽植樹木規格過大 ,給后期養護造成很大難度。鄉土樹種老化現象嚴重,部分樹種已失去景觀價值,新品種仍有待開發。次干道的一些樹種枝下高和冠幅不足使得行人利用率較低,行道樹的養護管理不到位,規劃滯后。許多新栽樹種由于沒有經過科學論證盲目引種,導致行道樹種類繁雜無序,加之栽植土壤類型多樣,城市綠地土壤受到強烈的人為干擾,土壤性質低劣,營養低,建筑棄渣混雜其中,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以致主、次干道都出現了行道樹長勢不良、弱冠少葉、甚至死亡的情況。
3.2 建議
(1)加強對現有行道樹種的調查與研究,選擇和應用優良樹種。適宜作為城市行道樹的樹種很多,因此綠化專業部門要組織技術力量,對本地優良樹種進行調查研究,盡量挖掘本地鄉土樹種,因為鄉土樹種適應性強、長勢旺,又體現地方特色。通過調查研究對不同樹種的各種特性作出科學的分析和評價,從中選擇出適合本地城市的行道樹種,作為城市行道樹或城市綠化的主要樹種。
(2)切實加強行道樹種引種工作的管控。慎重引進外地行道樹種,并嚴格通過試種--選擇--推廣的程序科學論證后再行實施,出臺一套專業、完整的行道樹樹種的規劃方案[8],并綜合考慮氣候特征、道路條件以及植物的規格、色彩等觀賞效果方面的因素,科學合理選擇行道樹樹種,確定生態科學的栽植方式,創造內容豐富的城市道路綠化景觀。如果盲目引種,既造成經濟上的浪費,又失去了城市的地方特色。
(3)提高現有行道樹的養護治理水平,增強樹勢,延長樹木的壽命。由于行道樹的生長環境條件差,對樹木的生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北碚舊城的城市道路一般路面狹窄,樹冠修剪較重;而新城新建或改建道路,所種樹種規格一般較大,截干斷根嚴重,造成樹勢衰弱。因此加強現有行道樹的養護治理水平,對行道樹進行科學治理,如澆水、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護樹設施配置等一定要根據不同的樹種,不同的樹勢因地制宜,提高養護治理水平,增強樹勢,提高觀賞價值,延長樹木壽命,保持城市街道綠化景觀的長期穩定,把植物的生態效益發揮到最大[9],打造綠化景觀宜人的山水園林城市。
參考文獻:
[1]周建平,李洪斌,陳李利等.南亞熱帶主要城市行道樹樹種調查研究[J].廣東園林,2007,(5)48—53.
[2]林晨,王紫雯,趙可新.城市行道樹規劃的生態學探討[J].中國園林,1998,(6):41—42.
[3]何定平,王紅娟.重慶鄉土植物資源及園林應用初探[J].園林科技信息,2005,(4):9—19.
[4]張平.重慶市城市主干道行道樹綠帶景觀審美評價[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5]徐煒,王慰娟,程天雄.福州市行道樹樹種的調查與選擇[J].福建廣播 電視大學學報,2006,(1):76—80.
[6]張守臣,袁超,顧曉翔.城市行道樹合理栽植與養護管理[J].現代農業科技,2007,(14):29.
[7]李麗容,楊雪娟,林佐街.蒼南縣城行道樹綠化調查 及分析[J].綠色科技,2011,(6):143—145.
[8]徐亞妮 .安康城市行道樹選擇 [J].陜西林業,2009,(2):39.
[9]劉麗,吳楊哲,盧燕.保定市市區主要道路行道樹應用現狀調查與分析[J]河北林業科技,2012,(6):36—39.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 資質申報專線:023-63671842 023-63673738學會電話、傳真:023-63673736
- 主辦:重慶風景園林學會承辦:重慶立意園林咨詢有限公司
- 網站QQ:944865067網站電話:023-63892447 15310091612
- 地址:重慶菜袁路205號園林服務中心3樓(園林技校旁邊)
- 渝ICP備11002947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03020028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