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fy1gy"></i>
    <progress id="fy1gy"><button id="fy1gy"><strong id="fy1gy"></strong></button></progress>

  1. <wbr id="fy1gy"></wbr>
    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綜合新聞 >> 正文

    濕地生態修復讓黃河三角洲愈加靈動

    作者: 時間:2023-6-2 閱讀次數:325

    黃河流貫萬里、裹挾泥沙,以千百年的流淌與沉淀,在渤海入?诔删土酥袊瘻貛ё钔暾、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黃河三角洲。

    每年,數百萬鳥類來此捕食、棲息、越冬、繁殖,已成為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還孕育出檉柳、蘆葦、鹽地堿蓬、羅布麻、野大豆等豐富多樣的植物。

    為保護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92年在山東省東營市建立。近年來,保護區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破解補水之困,全力推進黃河口濕地生態系統修復。

    如今的黃河三角洲以水為脈、百鳥翱翔,愈加靈動。

    破解濕地補水之困

    黃河三角洲具有灘涂、鹽沼、河流、淡水沼澤、淡水湖泊等一系列多樣的濕地類型,是全球罕有的典型河口濕地生態系統。

    水是這里維護濕地健康、維系水鳥生存、維持植被生長的關鍵因素。

    目前,保護區已經完成了今年第一次補水工作。初夏時節,記者在現場看到,保護區濕地碧波萬頃、蘆草豐美,一派生機盎然景象,不時有水鳥掠過水面,濕地生態之美盡顯。

    以前,黃河三角洲濕地的生態補水僅在上游調水調沙的汛期,通常是每年6—7月黃河流量較大時,開閘讓水自流至濕地。

    “這種補水方式,往往會造成‘濕半年干半年’的狀態,并不符合鳥類和植物正常的生物節律!北本⿴煼洞髮W環境學院副教授謝湉介紹。秋冬季水位高,越冬鳥類難以尋覓到“理想居所”;春季,植物破土發芽正需要水,卻因大量蒸發,生長受限。

    水是濕地的靈魂。為破解補水之困,近年來,保護區堅持用生態方式修復生態,網格化精準管理,探索形成了“黃河口濕地修復模式”。

    通過陸海統籌、系統修復、綜合治理,保護區已連通水系241公里、疏通潮溝9條共76公里,2022年新建、改建引黃口6個,在現行黃河流路兩側形成9個引黃口布局,引提水能力已從每秒不足40立方米提升至131立方米。

    為提高補水能力,保護區將濕地劃分為49個區域,通過分時、分區、分對象,根據植物生長、主要鳥類種群的用水需求,合理制訂補水計劃!耙郧耙荒暌谎a,現在一年雙補或三補,全年不間斷按需補水,實現了濕地水位精準控制!敝x湉說。

    送水能力也在穩步快速提升。保護區實施水系循環連通工程,疏通黃河河漫灘遺留溝汊,恢復濕地與黃河的交流,形成大循環體系;同時,通過生態閘壩調節水位,模擬形成黃河自然漫溢過程,為原生濕地進行補水。如今,保護區范圍內1.33萬公頃主要濕地補水一遍從9天縮至4天。

    保護區累計修筑、恢復生態堤壩41.6公里,蓄水基礎進一步夯實。

    近年來,保護區生態補水量、補水效率屢創新高。2020年至2022年,連續3年年均生態補水超1.5億立方米,較前10年平均值增加3倍多,為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良性修復提供了水資源保障。

    科學恢復原生植物

    記者一行人來到位于清八浮橋以東的黃河北岸。在這里,黃河淡水與海水相互作用,形成了淡水濕地—淡咸水交互區濕地—咸水濕地的完整陸海生態梯度,呈現出河漫灘濕地、淡水沼澤、濱海鹽沼、灘涂濕地等多樣化生態。

    完整的陸海梯度是黃河三角洲區別于其他世界大河三角洲的重要標志。記者看到,因陸海淡咸水梯度變化,淡水蘆葦-白茅群落、檉柳群落、鹽生蘆葦群落、鹽地堿蓬群落、蔓草群落等植被連續帶狀分布格局鮮明。

    為保護好陸海植物的原始生境,最大限度維持其自然梯度特征,在恢復水系循環連通的基礎上,采用治理與恢復相結合方式,以治理互花米草為先期任務,及時恢復鹽地堿蓬、海草床等原生植物,恢復海岸帶濕地的原真性。

    互花米草為外來入侵物種,繁殖力超強,在其密集區域,海流減緩、潮溝淤塞,本地物種鹽地堿蓬、海草床大面積消亡,沿海貝類、蟹類等底棲生物窒息死亡,鳥類棲息覓食地大量減少,嚴重影響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

    保護區聯合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開展互花米草入侵機制與治理技術科研攻關及工程示范,創新探索“刈割+翻耕”治理模式,近年來已累計治理8733公頃、清除比例達99%。

    結合治理工程,保護區疏通阻塞潮溝76公里,充分恢復海岸帶范圍內濕地和海洋潮汐的交流,為原生物種恢復提供天然條件;采用植株移植、種子種植和自然恢復3種方法,成功修復海草床50公頃,成為山東省海草床修復的首個成功案例和一次性修復面積最大的海草床項目。

    保護區是一個新生代濕地生態系統,河海相激、水鹽拉鋸、土壤貧瘠,不利于植物生長。鹽地堿蓬作為鹽沼濕地的優勢物種,耐鹽性強,能固定富集有機質、改良土壤,堪稱鹽沼濕地先鋒植物。

    謝湉表示,在黃河三角洲,由于受潮汐侵擾,鹽地堿蓬種子被反復沖刷,缺少停留與錨定的機會,保護區通過人為模擬天然坑洞、構造動物挖掘產生的凹凸異質性地表,提高秋冬季鹽地堿蓬種子的截留效率,有效恢復了鹽地堿蓬群落。

    2022年,保護區修復鹽地堿蓬2450公頃、修復海草床50公頃、增殖底棲生物100公頃,跟蹤監測評估互花米草治理區域,確保治理成果。

    智能識別監測鳥類

    保護區是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橫跨全球9條鳥類遷徙路線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和環西太平洋2條線路。每年,南來北往的鳥類超過600萬只,被國內外鳥類專家形象地稱為“鳥類天堂”和“鳥類國際機場”。

    近些年,得益于水系連通、外來入侵物種治理、底棲生物恢復保護等工作,鳥類數量持續攀升。

    保護區管委會助理工程師馬平川介紹,保護區設立初期,鳥類共187種,如今增至373種,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鳥類分別有26種、65種,有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其全球總量的1%,東方白鸛、黑嘴鷗、白鶴等旗艦種鳥類種類、數量穩步增加。

    “快看!那邊巢里有東方白鸛!闭驹邙B類觀測站二樓,保護區管委會高級工程師王安東指引記者們觀鳥。

    東方白鸛為世界瀕危、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對生態環境要求極高,2003年首次出現在保護區并“安家落戶”,2005年首次繁育2巢7只幼鳥;此后,連續10多年在保護區繁殖幼鳥,更有部分東方白鸛不再進行季節性遷徙,而長期定居于此。

    為讓東方白鸛更好地繁衍生息,保護區建立了人工招引巢!艾F在,保護區每根電線桿上,都能看到人工招引巢。電線桿不通電,確保鳥兒安全!蓖醢矕|說。

    2022年,東方白鸛繁殖種群增至152巢470只,已累計成功繁育雛鳥2748只。保護區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中國東方白鸛之鄉。

    這里還是黑嘴鷗的全球第二大繁殖地和中國黑嘴鷗之鄉。繁殖種群最早記錄始于1992年,調查發現2處黑嘴鷗繁殖地、共9窩170只成鳥。

    2006年,保護區實施生態補水工程、鳥類棲息地改善工程,為黑嘴鷗繁殖提供穩定繁殖地,繁殖種群數量持續增加,2022年達9712只。

    保護區一千二管理站濕地恢復區是黑嘴鷗最大的繁殖地,每年3—7月,在地面筑巢的黑嘴鷗在有稀疏鹽地堿蓬和低矮蘆葦的泥質灘涂產蛋孵化。這時,在遠處通過望遠鏡,可以看到灘涂上一窩窩鳥巢。

    保護區已建成鳥類動態實時監測系統,每一只進入監測范圍的鳥兒都會被自動識別、記錄,鳥類調查不再依靠人工,也杜絕了監測盲區。鳥類智能識別系統上線后,鳥兒進入監控區域,種類、數量都會實時記錄。

    在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大屏上,鳥兒們的“一舉一動”清晰可見。采訪當日,正趕上一枚黑嘴鷗鳥蛋成功孵化,小鳥破殼而出,踉踉蹌蹌行走在灘涂,萌態十足。

    在黃河三角洲這片自由樂土,水草豐美、百鳥翱翔,生態品質正持續向好。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機構。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_av无码a在线观看_免费的av网站在线观看国产精品_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网站

      <i id="fy1gy"></i>
      <progress id="fy1gy"><button id="fy1gy"><strong id="fy1gy"></strong></button></progress>

    1. <wbr id="fy1gy"></w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