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華
新時代,風景園林的新使命
「人物名片」
秦華,男,重慶市銅梁區人,博士,西南大學風景園林系主任,風景園林一級學科帶頭人,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市注冊一級風景園林師。中國南方卡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委員會咨詢專家,中國森林風景資源評價委員會委員,住建部及重慶市園林城市評審專家,中國花卉園藝與園林綠化行業協會理事,重慶市政府科技特派員,重慶市自然遺產和風景名勝區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重慶市風景園林學會第三屆、第四屆副理事長,重慶市花卉協會秘書長。
30多年來,秦華教授一直從事景觀生態與風景園林規劃關聯性以及風景園林植物造景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立足重慶地域特色,主要運用城市生態學、風景園林學、城市規劃學、植物學、信息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方法,探討城鄉綠地系統景觀生態格局構建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風景名勝區規劃與風景資源評價、風景園林植物景觀規劃設計與評價等的理論與技術。獲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重慶市優秀景觀規劃設計獎2項,主編出版教材2本,主持完成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10項,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完成城市各類園林綠地規劃設計項目70余項,曾獲科技部UNDP項目優秀科技特派員及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等榮譽稱號。
2018年9月,重慶市風景園林學會秘書處有幸對秦華教授進行了面對面采訪,詢問他對于當下中國風景園林發展趨勢的思考、傳承中國傳統園林技藝的看法。
「園林不應僅僅是營造“好看的景觀” 」
問:“隨著時代的發展,事物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秦教授,您認為風景園林在這股浪潮中擔當的任務,除了美化環境之外,是否也發生了什么新的變化?”
答:“風景園林的功能應當是多方面的,綜合性的,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也還在不斷的擴展和豐富。因種種原因,長期以來,或從狹義的角度講,中國風景園林的學科范疇一直主要界定在城市,基本職責是美化環境,為人們提供基礎的游憩產品需求,為人們提供修身養性,游憩娛樂的理想場所,主要是滿足人們視覺美感的需求,即觀賞。但在近現代,尤其是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環境污染加重,人居環境受到極大沖擊,園林更肩負著生態防護等重要職責。在新時代,園林更不應再僅僅是營造‘好看的景觀’,而需進一步挖掘發揮其多方面功能。
目前,我們較多的關注了生態型園林、景觀型園林的建設,對其他功能型園林關注不夠。功能型園林種類及表現形式很多,例如,當發生自然災害時,利用園林綠地發揮避災和救災功能;又如,當高速公路發生交通肇事時,通過科學的園林綠化配置來短時間吸收汽車運動的能量,使汽車盡快減速甚至停下,以減輕交通肇事對人車的傷害;再如,利用園林景觀矯正心理、預防犯罪、康療治病等等。因此,園林景觀不應再僅是吸引眼球的‘花瓶’,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的設計也不是一句空話,我們應根據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設計建造更多的復合功能型園林景觀,這方面還有大量值得探討的理論與技術問題!
「風景園林在美麗中國建設和鄉村振興中的擔當」
問:“秦教授,可以具體的談一個例子嗎”
答:“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構想,無論是美麗中國建設或是鄉村振興,風景園林都肩負著十分重要的職責,因此,在新時代,風景園林人必須認真思考自己的新使命。
城市園林的根本在于綠化,它是城市繽紛色彩的創造者和綠色使者,綠色是基礎、是和諧的體現。綠色中國應該是美麗中國的前提和條件,如果中國不是綠色的,全是黃土,美麗中國就難以實現,同樣,一座城市如果只有高樓大廈和寬闊的街道廣場,就會變成鋼筋混泥土森林,毫無生機,既不能居住,也不生態,更不是美麗城市。所以沒有綠色中國,就沒有美麗中國,沒有綠色重慶,就沒有美麗山城,沒有城市園林的大發展,重慶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就是空話,美麗中國建設,城市園林必須先行。
從鄉村振興戰略的任務看,就是要激發各類鄉村內在潛能、優化城鄉資源空間配置、重塑鄉村生態環境及風貌、營造新時代鄉村生活空間、修復與保育文化自信之根等,從而實現‘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 、‘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從文明和諧到鄉風文明’的目標。風景園林不僅可以通過鄉村宜居環境和優美景觀的規劃建設,塑造鄉村外觀‘顏值’,而且還可以通過被譽為‘朝陽產業’---園林產業的發展,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加速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升鄉村的內在‘品質’。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風景園林承擔著在更廣范圍協調人地關系的重任,應拓展研究的領域,需更多關注生產性景觀以及生命--生產--生活--生態的關聯性,加強自然景觀、農業景觀、聚落景觀的系統化理論研究與實踐;空間范疇也不應再僅局限于城市,主戰場應從城市轉移到鄉村,走城鄉一體大園林道路,因此,新時代已賦予風景園林廣闊的新舞臺,風景園林在鄉村自然景觀的保護與修復、新型農業與鄉居景觀的重塑、鄉村休閑游憩景觀的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必將有新的大作為。 ”
「對中國傳統園林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思考」
問:“秦教授,您認為中國傳統園林技藝在風景園林新的變化之中能發揮什么作用?”
答:“中國傳統園林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園林藝術博大精深,傳統園林藝術似一個外表統一而內部又充滿著復雜結構的‘黑箱’,對世界園林具有重要貢獻。然而,中國傳統園林的本質是人文園林。當前,在園林行業實踐中時常還存在藝術性與科學性割裂、形式美與人文美脫節、民族風格缺失等現象,歐陸風盛行,一些人以為西方的就是現代的,甚至認為現代的人生活節奏快,已無時間、閑情逸志去理解園林的‘文化內涵’,具文化內涵的設計己過時,于是片面的尋求感官刺激,來體現現代與時髦,這種背離中國傳統園林藝術規律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
園林設計畢竟和電子信息、機械設計等純科學技術學科不一樣,它有很強的人文色彩,反映著一定的文化意識。中國人在自然觀、文化觀、游賞方式、審美習慣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點,且已經深深地植根于民族心理之中,并不輕易改變,只有適合中國人審美理念和習俗的園林作品才是最好的。
當然,面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審美需求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21世紀的信息時代,單就傳統的園林技藝來說,或許是有些與時代脫節,所以我們需要傳承中國獨特園林技藝,保存傳統藝術特征,樹立中國文化自尊自信,同時又能與時俱進,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問:“那么該如何做到呢?”
答:“其實,傳承與創新并不矛盾,繼承傳統是現代設計創新的起點,與此同時新時代也必然會對現代園林提出創新的新要求。盡管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文化思想和藝術風尚等都發生了很大改變,但中國傳統園林‘天人合一’、‘文以明道’的理念以及‘因借體宜’、‘景以境出’、‘情景交融’等理法,在當代園林設計中仍然未過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雖然現代技術手段的科學化,為創新提供了條件,但我們也只有在傳承中國園林優秀理念與理法基礎上,善于把現代科學引入園林以指導設計實踐,幫助人們從過去模糊的經驗判斷變為科學的分析論證,從而產生新的設計方法和設計語言,才能設計建造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現代新園林!
「中國風景園林發展趨勢的思考」
問:“秦教授,接下來請您談一談以新時代為背景,中國風景園林發展的趨勢主要會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新時代,一定會對中國風景園林有更高的新要求。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觀念與方式以及人對自然的認知、人與自然的關系等等均在不斷發生變化,適應這些變化的風景園林也在發生變革,風景園林發展的趨勢主要表現為:
一是以自然為主體:人類自身起源自然界,也本應是自然界中與其他要素和諧共處的一員,追求自然化是人作為生物的天性。因此,遵循‘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中國傳統園林總綱,尊重自然,模擬自然,建設“天人合一”的園林景觀是未來園林發展方向之一;
二是以生態為核心:生態學的核心要義在于,生態關系的和諧,生態系統的穩定及生態功能的完備等,就風景園林而言,就應強調各要素的關聯性,保持景觀格局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加強對景觀系統演變的預判研究;
三是以地域為特征:地域性就是一個地區自然與人文特征的總和,地域性景觀最能體現地方特色和設計的獨創性。風景園林的要旨就是要再現本地區的地域景觀的特征,也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個性鮮明而類型多樣,具生命力的園林景觀,以滿足多元文化時代的需求;
四是以場地為基礎:一切脫離場地精神的設計都是紙上談兵,即所謂‘規劃規劃,墻上掛掛’。園林規劃設計有如解數學方程,是通過從對場地的剖析推論(相當于數學的‘因為,又因為’)到方案(相當于數學的未知數求解)的過程。只有通過對場地的敏銳洞察分析,并利用現代技術和手段進行科學計算,深刻把握環境屬性,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從而建造出優秀的園林作品!
「當前風景園林行業 值得思考的幾個問題」
問:“我們的訪問差不多接近尾聲了,最后就請秦教授您暢所欲言,說一些自己對風景園林行業的看法和想法吧”
答:“那我就權當拋磚引玉,說幾個當前風景園林行業值得思考的問題,供各位風景園林人一起集思廣益。
當下,由于園林行業多快好省的建設要求,商業利益的驅使以及不合時宜的宣傳炒作,加之國家取消園林施工資質門檻等,設計師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簡單照抄,甚至復制粘貼之風盛行,并以各種空洞的設計口號加以掩飾,缺乏對園林理論的深刻理解,千園一面現象普遍,設計和施工市場浮夸之風泛濫,園林劣質工程眾多。主要癥結表現為:
借生態之名,行反生態之實:‘生態’一詞成為許多人的口頭禪,但對生態理念知識的認識卻十分模糊和膚淺,將生態簡單等同于園林綠化或濕地景觀等等;借以人為本,人工匠氣十足:由于對人的行為心理特征研究和認識不足,以為‘以人為本’就是突出設計的人工性,而不是強調自然景觀對人的價值體現,造成許多匠氣十足,奇形怪狀,過分夸張,豪華奢侈的設計作品成為了擺設;借文化之名,圖解符號泛濫:文化是風景園林設計要表現的核心之一,然而由于一些人對文化理解的膚淺,熱衷于以符號和圖解的方式來反應各種文化的表象,而缺乏對自然和風景園林文化內涵的恰當表現,造成了俗文化和沒文化作品的大量涌現,一些所謂有文化底蘊的作品很難被人理解和接受;藝術性缺失,形式主義盛行:盡管許多園林師都熱衷于談論構圖,但因對‘景’的認識缺乏深刻理解,常常僅片面追求平面構圖及其裝飾效果,卻忽視了對空間塑造和視覺效果的研究,甚至有人將林業上的綠化造林等同于園林造景等。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概括起來就是當代中國風景園林師在努力追求西方人的腳步亦步亦趨,但在設計理念與理法上又與西方的發展趨勢背道而馳!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 資質申報專線:023-63671842 023-63673738學會電話、傳真:023-63673736
- 主辦:重慶風景園林學會承辦:重慶立意園林咨詢有限公司
- 網站QQ:944865067網站電話:023-63892447 15310091612
- 地址:重慶菜袁路205號園林服務中心3樓(園林技校旁邊)
- 渝ICP備11002947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0302002828號